城市里的孩子,到了学龄,一般都会就近上小学。家里没有老人帮着带的,小孩在学龄前还会上托儿所或者幼儿园。除了后弄堂那个,我不记得附近是不是还有幼儿园,而对附近的小学、中学倒是蛮熟悉的。
我们进小学的时候,小学还分民办的和公办的,民办的大概资源少一些,师资也逊色一点吧。不过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就近入学,也没得挑,那时候走后门是不好的事情。当时我们进的学校说是民办的,倒是在一幢簇新的混凝土校舍里,远近比较下来都是弹眼落睛的。所以小学上到一半的时候,民办的小学被拆分合并到另外一所公办的小学里了。牌子是换掉了,原来有一半的学生去了另外一所小学,我们却是留了下来,继续在这里读到小学毕业。
从外滩过来,虎丘路上有一座四川中路小学。记得是红砖的房子,二楼的大厅是木地板的,小孩子在上面蹦蹦跳跳有点要把房子弄遢的感觉。我们那个年纪第一批当红小兵的就是在那里戴上红领巾的。后来小学考初中也是在那里考的,还碰巧是原来的体育老师来监考,我叫她:沈老师。不知道她有没有认得我。
四川中路小学还有个分校,倒是真的在四川中路上,大门旁边的夹弄里是爿卖生煎馒头的饮食店。记得那个分校进去就是楼梯,到了二楼有个篮球场大小的大厅。记忆中就去过一次,是那年九月底十月初的时候,我们一个年级的学生,被带到那里,坐在乒乓台子上,看了一场电影,是样板戏《红灯记》,蛮有趣的经历。
这个分校往北不远的地方是浦光中学,好象是有点历史的学校。不过我没有进去过。那时候,如果考中学没考好,就有可能在那里读书了。
四川中路往南过了延安路就是四川南路,那个路口的西南角有个很大的加油站,再往南过了金陵路,右手边就是四川南路小学了。四川南路小学的标志是黑漆漆的教堂(圣若瑟堂 Église Saint-Joseph de Shanghai),当时的教堂好象是作了仓库,学校其实在旁边,也有新造的大楼,和对面的市六中学都属于使用新校舍的幸运儿。而坐落在金陵路外滩的金陵中学好象好长时间是在旧房子里,有网文说金陵中学原来是法国领事馆的所在地。这个说得通,因为当时洋泾浜(今:延安路)和界路(今:人民路)之间一直往西都是法租界的地盘。
金陵路往西,到福建路上,和人民路之间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。这里是我们班主任给我们上公开课的地方。到一中心上公开课,对学生老师都是很值得炫耀的事情。应该是那时候老师要开始考级考职称之类的,正式公开课前一天,老师还特地通了门路,把我们带到那里排练了一遍,是怕我们到了生疏的地方喇叭腔。记得排练的那天下着大雨,外面早早地就暗了下来,老师还是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演习上课的流程,读到哪里啦,谁谁举手老师叫谁回答呀,应该怎样回答呀,……最后老师说,明天就是“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”了!
回到北京路,北京路南边是宁波路,所以穿过弄堂,有一所宁波路小学。那个学校很怪的,好象和”红专”(也就是后来的教师进修学院)在一个楼里,宁波路小学的门朝北开在宁波路上,红专开在南边的天津路上。毛主席逝世的时候,在那里设了灵堂,我们远近各校的师生都从有很多台阶的大门排了队去那里吊唁,开追悼会的时候又去集体看了电视转播。后来教师进修学院好象开大了,宁波路小学又搬到天津路河南路口西北角的一座老房子里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