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州路 文化一条街

讲到福州路的书店,理工男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福州路河南中路口的科技书店了。年纪更大一点的叫这里商务印书馆,其实这个位置原来是中华书局,有兴趣的读友可以去考证一下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,商务印书馆、中华书局这些全国性的出版机构侪一并迁到北京去了;那时候,所有的书店侪叫新华书店。

上海科技书店这个名字是在文革结束后出现的,那时候北京刚刚开过全国科技大会、到2000年要实现科技现代化,然后就有了这个应景的名字。书店有两层,从封闭的柜台到开架,也经历了几年辰光,所以内部的格局也经常在变化。科技书店基本上卖的是理工农医类的书籍,曾经有一段时间专门有卖电脑书籍的区域,那些书更注重内容相对时新、实用,而不在意书籍的装帧和排版,再后来有了互联网,这些书籍就没有太多市场了。到九十年代中后期,科技书店也象其它地方一样搞多种经营,好象也卖过文具、卖过电脑配件,还挂过上海计算机广场的招牌;同时,河南路拓宽也不断蚕食建筑东侧的部分,听讲几年前科技书店已经关掉,也有讲是搬到四平路溧阳路那里去了。

从科技书店沿福州路往西走一直到山东路口,两边都是卖纸头纸脑、仪器仪表的商店,其中有一家上趟提到的老周虎臣卖笔墨纸砚的。

到了山东路口,在西北角上有个既象宝塔又象阁楼的建筑,那可是当时的宝藏书店。杜伯伯第一次去是学校里的英语老师介绍的,否则连门都找不到。拉开厚重的木门,马上就看见朝上的楼梯,楼梯口锃亮的日光灯下面坐了个门卫,必须出示证件才可以上楼,学生证、工作证都可以,证明你不是外头人。杜伯伯那次买了一套影印版的新概念英语,三块多钱,四册课本加四本薄薄的练习册,那是在正式引进版之前三四年的事了。九十年代之前影印版的外文书很正常,最早的基础英语的影印本还都是印在圣经纸上的,后来又有剑桥第一证书、托福、GRE、GMAT等等各种外文学习和应考资料。

山东路小阁楼的隔壁一楼朝南就是正规的外文书店分店,因为阁楼书店的存在,杜伯伯反而对这家分店没有太深的印象了。再往西走,是上海书店分店,也是后来开的,店面比较狭窄,只卖新书,所以印象也不是很深。反而马路对过杏花楼隔壁的报刊门市部倒是经常去光顾的,那个时候的报刊杂志都由邮局发行的,所以只能在邮局订阅,或者到邮局开的报刊门市部买到,招牌是邮局的那种绿色。每爿报刊门市部也会有不同的杂志,譬如,这里就一直有格个辰光刚刚公开发行的外研社的《课外学习》,还有《英语学习》、《英语世界》这些小开本但是内容丰富、非常有水准的杂志。

往西过了山西路,前面南北一共三爿书店,朝南的是外文书店,朝北的上海书店。外文书店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存在,老早好象新华书店除了课本、字典之外只卖中文书,外文类的书籍只有到外文书店来买,杜伯伯小辰光在这里买过“大人国小人国”的简写本,那是某一年的英文暑假作业。除此之外,这里也是接待外宾的地方,经常有日产五十铃观光大巴停在门口,大概是让老外来买些中国的画册、或者英译的名家著作之类的。

对过的上海书店就更多一点烟火气,这里一度被称作旧书店,里面也是新书旧书混着卖。开架以后,里面上架了还有不少文革前出版的书籍,所幸没有被统统烧掉,后来拿出来卖的时候,会发现书背后印的单价出奇的便宜。上海书店主要卖的是小说、文学和社科类书籍,所以杜伯伯中学毕业之后就与之渐行渐远了。

上海书店的对面,也就是外文书店的隔壁,有一爿开间不小但很容易让人忽略的古籍书店。里面卖的真的就是古籍,还有书画碑帖,笔墨纸砚之类的,所以读者面较狭窄,不知道后来怎么样了。

原来的书店一条街的这些到福建路就差不多了,上海书城落成开张侪是世纪之交的事情,杜伯伯不大读书的,上海书城封店装修之前,最多就去过三趟。